開會雜談

The right thing..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不論在校或者在外工作,開會彷彿成為生活的一部份,每逄有甚麼事要幹,總有人嚷著要開會。開會的意義,就是希望與會者得到一個共識,向著目標進發。因此,開會也有一種莫名的責任性與使命感成份在內,所以人人都會去開會,某程度是一個情意結來的。
在工作的世界,我們為了將事情變得更認真,又或者要給人感覺到之後所幹的任何事情,都是經過詳盡的討論、深思的評估而來的,所以我們要開會。但當開會這個動作經過了一段日子,開會和與會人的關係變得熟悉,開會的本質便開始改變。
開會的人就好似示範默衷儀式差不多
開會的時候,當你想到自己放下了手頭上繁重的工作,一起坐在房中打坐,你會想到不少哲學問題,比如:我活在當下究竟在幹甚麼?如何令時間可以過得快一點?今晚看甚麼戲?其實開會在意識上是怎樣的......接著所說的內容,都是我在開會時間的胡思亂想。
開會的存在意義
當大家在一個團隊內工作了好一段時間,但主管仍要去開會,意思就是說明了我們雖然合作了很久,但是大家的意識形態一直出現很大分歧,而且缺乏溝涌。所以我們即使多忙也要放低手上工作,入去會議密室進行腦電波交流。如果大家是合拍的話,相信可以將大部份的「開會」改為「傾下」,而開會的地方也不必規定在會議密室,其實可以在Coffee shop進行效果更佳(尤其是那些標榜brainstorming的會議)。
建基於以上的邏輯,大家開會的關係就是建基於分歧之上,所以從現象上,開會會是一個互相討論,思想上互相傾扎、溝合、排斥、衍生而來,就如製作雞尾飲品。但現在自己所見的開會,主持人只會從物理上進行開會的程度評估,他們會將開會行為作出量化──開會時間沒有二小時以上大家就算不上想清楚會議的議程、開會怎能半小時內就產生共識?
我會想,如果一天我們一坐在會議室時,第一個人作出的提議,全部人都覺得可行而且贊成,而其他人提出實質的工作建議也即時接納,在這麼合拍的會議中,我相信不消十分鐘便可以將議程解決了(我一直相信所謂議程,其實只是十分鐘以下的討論內容而已)。可是,主持人面對這種順利反而產生物理上的懷疑,所以他會對所有東西突然產生質疑,不斷讓整個會議重覆起來,而被質疑的內容也沒有因此而作出更多的新意,當大家在不同層面的重覆與重覆,大家便會像啫喱般凝固在會室內。數小時後,當那個重覆的句號再次出現時,大家忽然豁然開朗,覺得開議終於達成了很長進的結果,而且物理上也乎合開會的「標準」,故在各個客觀證據下,大家是時候達成共識,離開會議室,完成自己手頭上失落了數小時的工作了。
其實在思想上,事情在開始後的半小時內早已完成,後來所發生的事,其實只是一個肉體與心理上的滿足過程而已。
0 Comments:
發佈留言
<< Home